InPowerS.Net

 找回密碼
 註冊
搜索
查看: 488|回復: 0

[新聞]矮人父子賣報20多年 兒子親事成最大牽挂

[複製鏈接]
發表於 2005-7-29 17:02:3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(2005-07-29)
  
      在建鄴區雙閘街上,董光炎父子的身影為許多人所熟悉。43歲的兒子董天明身高1.25米,74歲的父親董光炎身高1.29米,父子倆都是侏儒。20余年來,他們父子一起賣報,艱難謀生。風里來,雨里去,小矮人父子笑對生活的故事感染了這條街上的每一個人。
矮人父子街頭叫賣報紙

雙閘街上的人几乎都知道董家父子,在居民們的指引下,記者很快到了董光炎的賣報攤前。報紙已所剩無几,時近中午,天氣很炎熱,老人正不停用濕毛巾擦臉。但報攤前并不見董天明的身影,老人說,兒子并不經常在這里賣報,他在上新河還有一個報攤。

從外表看,董光炎確實不高,不到1.30米,但他精神很好,雖已74歲,但精神矍鑠,氣色也很好,不過由于長年累月在外賣報,他的皮膚被晒得黝黑。老董說,自己這樣守著不算辛苦,兒子在外賣報要比自己辛苦得多,“他晒得比我要黑,身高和我差不多。”

據介紹,老人的身高為1.29米,董天明的身高為1.25米。“我們父子倆的身高都比較矮,老伴和女兒的身高都比較正常,女兒已經成家,她家孩子身高也比較正常。”老人很爽快地介紹起他家情況。

矮小伙娶上漂亮媳婦

董光炎到現在都弄不清楚,為何自己會長這么矮。董光炎的父母身高都很正常,父親在解放前經營一家雜貨店,在當時家境算是不錯。“父親身材高大,生了我們兄妹三人,妹妹和哥哥身高很正常,就我長得比較矮。”老人介紹,當年父母見自己到七八歲還不見長高,心慌不已,也曾帶自己到處求醫,但都沒結果。“醫生說我這是一種侏儒症,沒有什么好的醫治辦法,我也就只好認了,不過當年整天看到父母為我愁眉苦臉,我也挺不開心的。”

矮小子漸漸長大了,到了談親事的年齡,雖也有熱心人幫助張羅,但卻都沒有結果。“那時,誰能把自己女兒嫁給一個個子矮的窮小子。”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,董光炎轉眼成了大齡青年,他以為日子就這樣過了,自己可能要一輩子打光棍。

30歲那年,事情有了轉機,好像是上天注定的姻緣。當時有戶漁民在他們村里定居下來,有人就向老董介紹了這家的女兒王秀蘭,女孩身高1.60米,長得眉清目秀,是村民眼里的漂亮姑娘。開始王秀蘭覺得老董個子太矮,而且還比自己大9歲,但時間一長,她感覺到老董老實厚道、有責任感,是個值得信賴、托付終身的好人。后來不久,兩個人登記結婚。據說結婚時,老董家很窮,王秀蘭在家時用的被褥都搬到了老董家里。

“沒想到兒子也這么矮”

甜蜜的日子總過得很快,婚后第二年,他們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,但擔心的事還是出現了,孩子總不見長高,后來還發了一場高燒,就更不見長了,經過檢查發現孩子和父親是一樣的問題。董光炎說自己本還抱有僥幸心理,覺得這個也不是家族遺傳病,孩子應該不會和自己一樣的,但沒有想到孩子也是這樣子。

兒子身高不見長,老董擔心以后的孩子都會跟董天明一樣長不高,就不敢再要孩子了。但后來還是覺得這樣的家庭不夠完美,于是在兒子出生8年后,他們又生了一個女兒。“幸運的是,這次沒有出現那種情況,女兒長得很漂亮也很正常。”

父子賣報艱難謀生

40年前,老董是生產隊的會計和記工員。據當年的生產隊長董天如講,工作起來,老董非常嚴謹、一絲不苟,認真負責。“當時他得罪的人多了去了,誰要是遲到、誤工,他二話不說,就扣分。”老隊長講,老董在生產隊呆了很多年。后來生產隊解散了,老董沒有了工作,為了生計就賣起了報紙。

“考慮到生活壓力,我從1982年就開始出來賣報紙補貼家用了。”老董介紹,當時的報紙非常少,只有簡單的几張報紙和雜志,而且買的人也少。“我那時候是時斷時續的,賣報紙也是想去就去。”但隨著社會的發展,報紙和雜志的種類也漸漸多起來,老董也就專門干起了這行。

“雖然賣報紙的地點換了好几個,但基本都是在這雙閘街上,這里離家近,人眼兒也熟。”報紙多了,老董就在雙閘街上弄了一個固定的地方賣報,還把兒子也拉了進來。“我對兒子講啊,我們以后老了,你怎么辦啊,也賣報賺點錢留著以后養老吧,兒子就答應了。”

昨天下午,記者在上新河一個報攤旁找到了董天明。在他的記憶里,那時候雙閘到城里還沒有通公交車,批發報紙就靠雙腳。他人矮步子小,跟別人一起去批報紙,他往往要比別人晚半個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。雖然每天凌晨2點左右,他就出發了,但一直要到7點左右才能重新回到雙閘街,而父親總是在雙閘街上等他回來。

1990年,雙閘到南京城里開通了公交車,這為董家父子提供了不少方便。每天董天明就搭公交車去批發報紙,回來在公交車上就開始叫賣。為了多賣一些報紙,董天明在將報紙交給父親后,自己還會帶一些報紙在公交車經過的公交站台叫賣報紙,莫愁路、水西門、江東門等地都留下了他叫賣報紙的身影。“最多的時候,我們父子倆能賣400多份報紙,還不錯。但現在賣報紙的多了,一般每天只能賣200多份報紙,只夠糊口過日子的。”

賣報,只為不想靠別人

“風里來雨里去的,說不辛苦那是騙人的,但這樣我們就可以養活自己了啊。”在老董心里,雖然自己和兒子身高不如別人,但其他方面都和別人一樣,應該完全能養活自己。

現在老董在雙閘街上有一個報攤,面積不大。“中午,老伴給我送飯來,兒子就在外面簡單吃點。”老董一直覺得兒子在外面賣報非常辛苦,“像這么毒辣的太陽,他也必須要坐在外面賣報,雖然會有個遮陽的樹陰,但還是會很熱。”

而董天明在上新河的小報攤位于一棵大樹下,桌子是借別人的。“每天晚上9點才能到家,早上5點多又要起床,中午簡單買點吃的,天天這樣習慣了。”他的生活艱苦可見一斑。

到了冬天,日子同樣不好過,無論風多大,他們父子都會出來賣報,“有些老客戶,你一天不來了,他可能就換報攤了,再說人家在你這里買報紙習慣了,你不來,人家就不方便了。”下雨下雪,父子倆就會把報攤移到附近住戶的走廊下面。

雖然父子倆這么辛苦,但卻賺不了什么錢。老董的家就在不遠處的雙龍村,家中三間平房,設施也很簡單,這顯然不是一個富裕的家。家里沒人,鄰居老太說,老董的老伴大概也去賣報紙了。“賣報紙收入不高”,老董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“現在一份報紙一般能賺1毛錢,我們每天能賣200多份,能賺個20多元錢。”但兒子的車費、午飯錢等去掉,每天能有個十三四元就不錯了,就這些錢還要維持一家人的日常開支,日子過得比較艱難。

“以前有地,糧食、蔬菜都可以自己種,可以省不少錢。”老董介紹,自從這里變成城市的一部分后,他們農田沒有了,就只能靠賣報謀生。村委會根據有關政策,本來准備給他家一家三口全進低保的,但一算他們家狀況,只能獲得一份低保,每個月有100多元錢。其實他們賣報紙還落不到低保那么多的錢,但老董并不后悔。“我覺得已經知足了,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,人不能總是依靠政府吧,我們沒有給社會增加負擔,就滿足了。”老董的認識很朴實簡單。

兒子親事成最大牽挂

雖然依靠自己的努力,他們能維持自己的生活,但在老董心中,有一個心事抹之不去,那就是兒子董天明已經40多歲了,但還沒有結婚。“他年輕時,我們也想過給他說一門親事,但家里比較窮,人又比較矮,哪個姑娘能看上我們家啊。”因此董天明的婚事就這樣耽誤了,這始終是老董的一個心事。而董天明在面對這個問題時,只是笑了笑,然后就是沉默……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小黑屋|Archiver|手機版|InPowerS.Net

GMT+8, 2025-4-15 21:42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