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人與奇書───韋爾斯及其《世界史綱》
肖昶 中華讀書報
時常為我們這些受過歷史學專門訓練的人感到慚愧。就對大眾的影響力而言,有幾位史學家的著作能夠與房龍、茨威格、韋爾斯等人的著作相比?這些人很難被認定為嚴肅歷史學家。不過他們的著作無疑比一般史書有著高得多的可讀性,有著大得多的吸引力,有著另一種迷人魅力和風味,字裡行間透出難以抗拒的激情(這一點尤為史學家所詬病)。一部《寬容》,一部《昨日的世界》,一部《世界史綱》,傾倒了來自各個領域、各個階層的多少人!這幾個人都非常多產。相比之下,韋爾斯更為驚人。他的著作之多,興趣之廣泛,也許是最近幾代人中無人可以匹敵的。而他在英語界中的影響,大概除同時代人蕭伯納之外,也是無與倫比的。不知道到底該把他歸到哪一類人之列,小說家、記者、政論家、預言學家、社會學家還是歷史學家?可以說他一人具有所有這些身份。筆者寧願稱之為奇人。
說韋爾斯是奇人,是因為他在不足80年的人生中創作了一二百部作品,在年近七旬之後仍以平均每年不下兩部的速度進行創作。這些作品中,不下十部仍在不斷被重印,近十次被拍成電影上演。它們涉及科學、文學、社會、政治、戰爭等各個領域。一個取得了如此驚人成就的人,竟然主要靠自學,靠其廣泛閱讀的習慣而成才,這難道還不神奇嗎?
韋爾斯全名赫伯特.喬治.韋爾斯,1866年9月21日出生於英國肯特郡布倫萊一個下層中產階級家庭。
韋爾斯的創作生涯始於1891年在《雙周評論》上發表的《珍品的重現》一文。1893年,其第一部著作《生物學讀本》出版。1895年,《時間機器》使他一舉成名。此後幾部更為成功的著作,《莫羅博士之島》、《隱形人》、《世界上的戰爭》、《當睡著的人醒來時》、《月球上的第一批人》和《空中戰爭》等,確立了他作為科學小說作家的聲譽。這些作品還使他在美國成為名人。讀者面很廣的《時尚雜誌》(Comopolitan)連載了《世界上的戰爭》和《月球上的第一批人》,《科利爾雜誌》(Collier S Magazine)、《新共和》(New Republic)和《星期六晚郵報》(Saturday Evening Post)等也刊載了他的作品。一時間韋爾斯稿約不斷,幾十家報刊、出版社搶著他的文稿。
韋爾斯的文學創作可以劃分幾個方面。上面提到的幾部書反*(日旁央) 了他早期創作的成果。這些作品都是一些與科學相關的作品,可稱作科幻小說。它們是韋爾斯眾多作品中最為現代讀者所熟悉的,其中充滿了想像和迷人的推測、猜想,具體體現了他那一時代人們的政治和社會信念。書中預言了科學創造提供的機會,預見到了坦克、原子彈等現代武器的發明,並發出了關於其危險性的警告。但韋爾斯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。自1900年開始,他以正規小說形式寫作,由想像轉向社會現實,創作了第一部非科學類小說───《愛與劉易斯先生》,寫他在南肯辛頓的學生生活,關注男女之間的關係,並把性當作這一關係中有機的組成部分。評論家認為這部書及韋爾斯的其他作品給英國小說帶來了活力,韋爾斯也因此被認可為作家。他還創作了其他成功的半自傳體小說,如《客棧》、《托諾───邦蓋》、《波利先生的故事》、《恩典》等。這些小說諷刺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秩序和支持它的正統派意識,被認為代表著韋爾斯文學作品的最高成就。
作為一個對社會負有強烈責任感的作家,韋爾斯創作了大量與社會密切相關的作品,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思想。他渴望直言不諱地批判過去,希望像先知那樣寫出一些作品來。《預測》、《未來的發現》、《創造中的人類》、《機械和科學發展對人類生活和思想可能產生的作用》、《現代烏托邦》、《生命科學》、《世界史綱》和《未來事件的形成》,這些作品使韋爾斯獲得了預言家的稱號。
仍記得第一次閱讀《世界史綱》的情景。那是1983年初,該書的中譯本剛剛出版的時候。當時國內史學界關注的是土地關係、農民戰爭、資產階級革命、經濟關係、資本主義萌芽等,在歷史教學和歷史課書中隨處可見的是馬恩列斯等經典作家的論述。不記得課堂上有人講過文明問題,似乎更沒有人關注過人類的命運等問題。「文化」一詞倒時常被提及,但它被理解為狹窄的文學藝術建築等,在每一節的最後孤立地論述,完全是一種點綴。本應豐富多彩的歷史變得枯燥乏味,《世界史綱》讓人為之一振:歷史竟還可以這麼去寫,歷史竟還具有如此的魅力!再次翻檢此書,仍有這麼一種感受。
撰寫歷史並不容易,撰寫通史更加困難,而以一人之力完成這麼一部巨作,更是讓人難以想像的事。因為「接受編寫一部完整的世界史綱的這項任務,對任何已經成名的歷史學權威來說,會意味著危及學術聲望的災難」。一個未曾接受過歷史學專門訓練的外行人卻完成了這一宏業,完成了一部影響了許多人的巨作,這不能不讓人再次嘖嘖稱奇。
《世界史綱》出版於1920年,它的意圖就在於「以平直的方式,向具有一般智力的人展示,如果文明要想延續下去,政治、社會和經濟組織發展成為世界性聯盟是何以不可避免的」。而其一個主題就是要說明,世界只有通過教育而不是戰爭和革命才能得到拯救。概括起來,我們認為《世界史綱》具有如下特點:
首先,該書達到了一部世界簡史所能達到的高度。它從地球的形成開始談起,一直敘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,以簡明的筆觸敘述了世界上各主要文明、文化的進化、發展過程,描寫了人類取得的勝利和遭到的失敗,指出了人類面臨的主要危險。這麼一冊書在手,能對整個世界歷史有較為全面的了解。韋爾斯就像一個導游者,領你沿著文明之路(包括如何進化到文明)從遠古最早的開端走到現代,讓你看到一切人文制度的生長和變化。誠如作者所言,他是一個導游者,領你拜見亞歷山大大帝、波斯諸王、羅馬皇帝、十字軍戰士、中國皇帝、基督教教皇、法國公民、俄國沙皇等,當然,也領你去細細體會人類文明永恆的東西。然後,他會在你身邊站住,輕輕地對你說:「這就是我們的遺產。」其次,這是一部「私人的史綱」。雖然作者不是一個歷史學者,但他有一個癖好,即對整個歷史和締造歷史的普遍動力神往不止。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史學領域裡遨游,而不必顧忌種種清規戒律。因而,本書在章節的安排和著力的大小上,甚至在對事件的評價上,可以比較充分地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。因而,在本書中,可以讀到在其他煌煌史學巨著中也語焉不詳的東西,比如,書中可以用相當的篇幅敘述大西洋島的傳說,可以用30餘頁去講述亞歷山大大帝,可以用十幾頁去講亞歷山大城的科學與宗教,可以專節敘述1851年的世界博覽會。受作者個人思想的影響,作者對各種進步運動,如宗教改革、達爾文主義、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等人的實驗、社會主義運動(帶有作者所處時代的特徵),不惜筆墨。
這是一部獨具特色的老書,即便到了今天,閒暇時翻翻它,仍會發現不少讓你覺得新鮮的東西。這無疑是一部通俗的史書,但它具有非凡的吸引力,在筆者看來,也具有非凡的價值。它沒有嚴肅史著的學究氣,作者字裡行間傾注著激情。佐以作者非同尋常的文筆,你會感到讀這麼一部書是一種享受。厚厚的38章,計約85萬字,涉及的不乏枯燥的歷史事件,但深入進去這部書,你決不會有這種不好的感受。在很大程度上,你可以把它當作一部小說來讀。作為一位受到蕭伯納推崇的作家,韋爾斯在書中充分發揮了他的這種才能。
自然,書寫得好,還需要譯得好。翻翻版權頁,你就會發現,在現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情況下,再找到如此強大的翻譯隊伍幾近夢想:吳文藻、謝冰心、費孝通……他們哪一位不是中外兼修的大家!這個譯本依據的是在韋爾斯原著基礎上由後人修訂過的版本。此前,早在1927年,我國就出版過另一大家梁思成等翻譯、梁啟超校訂的韋爾斯原著初版本。但如果有暇,到圖書館找來那一已經發黃的譯本與現譯本對照著看一看,相信會有不少收獲。筆者甚至覺得,拿來梁譯重印,同樣會產生引人注意的效果。
http://www.booktide.com/news/20011025/200110250012.html |